汉末雄风_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,欲封渡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,欲封渡 (第7/14页)

晋时代,“郡望”与“出仕”密切相关。因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的“乡论”还是魏晋九品制的“簿阀”,都与族望挂钩。

    这里需要注意,自黄初元年(220)曹丕推行九品官人法后,察举制度便日趋式微,但它并未被完全废除,而是与九品制并行。当然,彼时占主导地位的是九品官人法。

    察举制的选举权,控制在朝廷公卿与地方郡县长官手中,而九品制的选举权,则控制在大中正(也叫州中正)手中。当然,在彼时闭塞的舆论环境下,即使是中央征召,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。

    在此背景下,便形成一个特殊现象:

    如果士人因为战乱而迁徙外地,那他们便很难再得到出仕机会。即使通过攀缘权门谋得一官半职,也往往被当地豪族鄙视,甚至不被承认仕宦身份。

    典型例证就是曹魏的“丑侯”吴质。

    按谥法,怙威肆行曰丑,直译就是“狗仗人势”,隐喻吴质在曹丕的宠爱下胡作非为,到处得罪人。

    吴质死后,魏朝官员落井下石,给他定了一个恶谥。吴氏后人前后奔走二十余年(230-254),才将“丑侯”改为“威侯”。

    (吴)质先以怙威肆行,谥曰丑侯。质子(吴)应仍上书论枉,至正元中,乃改谥威侯。--《吴质别传》

    吴质不仅是死后遭殃,他在生前也被本籍耆老所鄙视。

    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

    吴质出身兖州济阴郡,按记载,吴氏在济阴为“单家”,靠攀缘权门发迹,不与乡里往来。

    (吴)始质为单家,少游遨贵戚间,盖不与乡里相沈浮。--《魏略》

    所谓“单家”,即没有背景的小门小户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