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末雄风_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,战将启中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军令至,战将启中 (第8/10页)

曰:“车少而重,乞得使兵各被甲。”--《傅子》

    可知“车”平日确实有“装载甲胄”的功能,而张绣以“车少而重”(存储空间不足)的理由,使部曲披甲,一举破曹。

    侧面也可看出,进驻宛县以后,执勤站岗的曹军士兵应该是不披甲的。因此张绣才能一击得手。

    此事前文也提过,曹老板根本不想纳降,他就是想杀张绣,此处同样不再赘述。

    建安十六年(211)曹cao征调关中军民赴汉中助战,结果激起变乱。彼时关中护军(即监军)赵俨,正带领一支小部队在外,听闻叛乱四起,惊得“被甲持兵、不复自安”。

    (赵)俨自随步骑百五十人,皆与叛者同部曲,或婚姻,得此问,各惊,被甲持兵,不复自安。--《魏书赵俨传》

    可见在行军途中,士兵不仅不披甲,恐怕连刀杖都放在车中,很可能是“空手徒步”。

    这也不难解释,为什么《三国志》记载中,经常有靠着“邀击”(半途截杀)以弱胜强的案例。毕竟拳头再硬,也硬不过钢铁,腿脚再快,也快不过战马。

    行军途中的军队,既无甲胄、又无兵器,无异俎上鱼rou。

    原文来-自于塔>读小-说

    那么问题来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行军不穿戴甲胄?(胄指的是头盔、兜鍪)

    首先,是为了节省体能。

    三国的甲胄,大抵沿袭自两汉。从“形制”上说,有玄甲、襦甲、筩袖甲、裲裆甲与盆领甲。

    注:关于三国甲胄形制,我之前曾单独撰写文章并配以实物复原图,本文便不再展开。

    但从“甲片连缀方式”上说,以上诸多铠甲,实际都是“札甲”或“鳞甲”,即将甲片叠压连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